银元的历史与种类
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据重要位置。银元,始于上海银饼。清朝末年,上海一些富商经营“沙船”生意,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,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,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“三合土”,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。这种运沙船厂,雇用大量员工,每月发工资时,为避免称量碎银引起争执,故就让富商王永盛、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,要求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。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六年所铸。随后,墨西哥商贩到中国购买商品,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,又称墨银,它是用机器铸造的,分量更准确,每个含银7钱3分,库称是7钱2分,上面有一只鹰,俗称“番饼”,又名“鹰洋”或“洋钿”,有人甚至称作“番佛一尊”,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。光绪年间,银元大量铸造,上面有一条龙,叫做“龙洋”。民国时期,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,又称“孙小头”和“袁大头”,重量均为7钱3分。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,不可能带在身上,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,都用钱庄的“庄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