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记者 雷原
近日,部分市民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,在点开手机里常用App软件时,经常会弹出来“拆红包”、“领红包”、“送会员”、“领优惠券”等界面,点开时却自动跳转到了“借钱”页面。记者测试发现,不少与贷款业务无关的App都会弹出或独立开设与“借钱”有关的界面,并以高额度、低利息、无门槛、审批快等噱头吸引用户。
躲不开的“拆红包”“送会员”
“我喜欢用抖音极速版刷视频,但在刷视频做任务的时候弹出来很多借钱广告。”近日,武昌市民黄丹告诉记者,“低利息,无门槛”,这些借贷广告听起来蛮吸引人,有时候自己真想试一试。
遇到类似情况的还有市民胡先生。胡先生喜欢用爱奇艺追剧,在App里会有免费送会员的界面,点击后却跳转到“提钱花”借贷页面,并显示“首借送会员”。除了“首借送会员”的活动,还出现了“最高借款额度20万”、“按日计利、普惠金融”、“身份证申请、无需抵押”等借贷广告。
爱拍照的颜女士最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,自己在使用美颜相机时,会有弹窗消息,提示她有一个红包未领取。点击领取红包,直接跳转到了“美图e钱包”界面,“1000元借一天,利息低至0.2元”、“最快五分钟到账”等广告清晰可见,在广告下方还不停滚动着用户成功借款的信息。“好端端的拍照软件,不知道为什么也要跟借钱扯上关系。”
各种App热衷放贷,但对于用户来说,很多时候确实是一份超额的体验负担。“我就想刷个剧、打个车、点个外卖,也要被借贷广告骚扰一下。”
记者下载了不少常用App测试发现,这些社交、拍照、视频、打车等生活服务类App中都有借款模块或者借款功能,在使用过程中部分App也会出现“领会员”“拆红包”“优惠券”等弹窗吸引用户点击。部分网友表示,“只要使用App,基本都能看见跟贷款相关的推荐,已经不奇怪了”,“手机里的App,99%都能借钱,躲都躲不开”,“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”。
“轻松借钱”并不轻松
为何众多App都开始和“借钱”扯上了关系?一方面,和传统借贷渠道相比,这类基于App的贷款宣称高额度、低利息、无门槛,并且在线就能完成操作,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;另一方面,社交、出行、视频、外卖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,在这些App“满屏式”的宣传下,一些用户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。
记者发现,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“实时审批、极速到账”为宣传点,同时承诺高额度低利息。记者尝试点击了几款App的借款功能,只需填写个人真实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、手机号等,同意平台协议条款,并进行人脸识别绑定银行卡,即可开始借款。
然而,记者发现,“轻松借钱”的背后却有着诸多问题,借钱起来并不轻松。这些贷款往往宣传的是高额度、低利息、无门槛,但实际发生借款时,却大相径庭。记者尝试使用某款App的借钱功能,该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,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.2%,但当记者填写完所有信息进行借款时,额度仅为5万元且年化利率达20%左右。
与此同时,在进行借贷时,是平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。记者发现,不少App在借款时都需要授权获取通讯录,让用户填写紧急联系人并授权获取用户位置信息。部分条款甚至写明“平台将收取您的通讯录和联系人信息,当贷款逾期时,平台有权向您的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”。部分网友也反映,在自己进行App借贷后,一旦到期未及时还款,亲戚朋友就会不停接到贷款平台的催还电话,生活受到严重骚扰。
理性和监管“并驾齐驱”
据悉,不少App本身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,因此普遍采取“导流”,与外部机构合作,共同完成借贷业务。记者了解到,这些合作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信托公司、小贷公司等。当出现贷款消费纠纷时,App和金融机构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。
业内人士指出,APP提供借钱服务的背后,一方面会出现过度收集以及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的现象,甚至用户信息会被多次倒卖,危害用户的隐私和权益;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诱导用户超前消费、过度借贷的风险,部分风险意识不足、消费自控力差的群体容易产生过度借贷,还不起贷款进而影响征信问题。
针对各种网络App借贷行为,各种监管的举措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。有专家指出,生活服务类App覆盖范围广,过度的宣传很容易让用户掉入陷阱,有关部门应加大对App借贷功能的监管,规范App开设借贷功能的门槛,同时对平台的借贷资质加强规范。
也有专家指出,在加强对App监管的同时,也应呼吁用户进行理性消费,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,避免过度超前消费、过度借贷以及以贷养贷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。